后续,该船组将进一步开展设备调试、负荷试验和倾斜试验等工作,计划于年内投入国内最宽内河沉管隧道——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伦桂路工程潭洲隧道的建设。(记者郭方达)
7月22日,科创板开市两周年。与两年前相比,中国资本市场有什么不一样?
数据上,科创板上市公司从0增长到311家,市值增长到4.64万亿;整个A股市场上市公司从3598家增长到4398家,两年上市了800家公司。不过,科创板带给资本市场生态的改变,并不仅仅是规模这么简单。
面对前述问题,第一财经记者在两周年之际,采访了包括企业、投行、PE、机构投资者、咨询委员以及权威机构等六类主体,由他们共同完成了一次对科创板的“全链条”透视。
安恒信息范渊:登陆科创板是重要一步
当科创板“横空出世”时,安恒信息(688023.SH)董事长范渊没有犹豫太久。2019年11月5日,安恒信息即登陆科创板上市。
事后想来,他仍觉得,通过登陆科创板直面资本市场,对于快速发展中的安恒信息而言,无疑是重要的一步。
“科技创新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甚至被提升至更高的战略层面之上。然而,对于科技初创企业、加快发展且处于未成熟阶段的企业而言,往往急需融资支持。”范渊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称。
在他看来,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企业大多处于爬坡过坎阶段,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但科技创新处于跟跑和并跑阶段的企业多,处于领跑阶段特别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少。而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后,这一情况正在得到改善。
他表示,科创板对这类企业、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中长期来看,这些行业发展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范渊认为,科创板首创注册制,强调市场定价,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加畅通的融资渠道,对整个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安恒信息上市两周年来,充分感受到了科创板对公司的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提供的资本助力,这是科技与资本的良性互动。
盟升电子向荣:公司认可度快速提升
2020年7月31日,盟升电子(688311.SH)登陆科创板上市。过去一年对盟升电子董事长向荣而言,既有欣喜,又有挑战。
他对第一财经表示,科创板的创新性制度为科创企业的直接融资提供了强力支撑。但与此同时,高速增长,也在考验公司管理能力。
“盟升电子上市一年来最大的挑战在于收入和利润都增长速度较快,且人员规模和业务规模也在同步增长,公司原来的管理模式逐步不能适应公司的快速增长,需要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他说。
向荣认为,科创板的再融资和股权激励方面均有创新性的制度安排,为科创企业的直接融资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充分体现了科创板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性。
“上市以后,我们最大的感觉是公司认可度得到了快速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企业自身实力得到快速提升,业内公信力得到增强,品牌知名度迅速打开。”他告诉记者,“公司上市后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有力支撑了公司优化调整人才结构,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推进人才分布合理,最大化发挥人才队伍整体效能。”
针对管理模式不适应快速增长的问题,向荣表示,未来将从两方面提升盟升电子的管理水平,以管理水平的提升带动效益的增长。
一方面加速信息化建设力度,用制度化、信息化去管理公司的生产经营事务,强化岗位职责,提升管理效率,适应更大规模的体系化生产;另一方面加强人员管理能力的提升,建立管理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健全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着力培养有管理能力的技术人才,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中金公司王晟:认清责任,压实责任
注册制改革是这一轮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工程。中介机构归位尽责是注册制平稳实施的重要基础,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在监管层看来,证券公司恰恰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介机构。
对于如何归位尽责,回归投行本源,中金公司管委会成员、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王晟颇有思考。
注册制下实施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对投行的整体执业质量,风控水平,研究、定价、销售能力及资金实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他表示,投行在整个上市及发行定价环节将承担更大责任,面临进一步提升执业和服务能力、提升风控水平和内控能力、增强资本实力等方面的挑战和压力。
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首先,投行应更加关注业务本身,提高核心业务水平和执业能力,以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服务形成核心竞争力;其次,进一步提升风控能力并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把控执业风险;第三,更加注重差异化竞争,推动行业整体迈向公平、有序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格局。
对于监管层反复强调的“零容忍”、“压实责任”,王晟认为,经过两年的广泛宣传、规则不断出台和完善、监管处罚频次的增加、监管处罚力度的加大以及对保荐人内部问责的明确要求,压实中介责任在保荐机构层面已深入人心,震慑作用已经非常显著。
在他看来,随着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的规则不断出台和完善,通过中介机构的尽调、把关能将企业进行真正有效的筛选,选出真公司、好公司推荐上市,而有效防范欺诈,关键在于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和事后严格追究法律责任。压实中介责任、强化事后追责,提高了防范欺诈的有效性。
不过,压实责任,首先要划清责任边界。他认为,划分保荐机构与其他证券服务机构的责任边界时,对其他中介机构已出具专业意见的事项,保荐机构在排除合理怀疑的基础上,可以合理信赖。
“为更好地归位尽责,保荐机构应敦促业务人员加强学习,深刻领会注册制精神,强化风险意识,提高自身的执业能力。同时,应加强内控体系建设,覆盖全业务链条,完善执业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他说,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考核与问责机制,保证内控制度的执行有效落地。
洪泰基金盛希泰:投资就是投时代
科创板的落地,对于PE投资机构而言无疑是利好。在洪泰基金创始人、董事长盛希泰看来,资本市场是大国的基础设施,是战略重器。而设立科创板,使得优秀的科技企业可以留在境内资本市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科创板开通之后,确实推了一批企业上市。以前要求必须要有利润,现在没有利润也可以上市。”他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发行制度改革角度来看,科创板实施注册制之后,创业板也试点了注册制,未来全市场也将实行注册制。
盛希泰认为,投资就是投时代。而与一般企业相比,他认为科技企业“更好投”。“因为它有科技门槛。它不是模式创新,科技创新本身就有门槛。一是有专利,二是技术水平强,比纯模式创新的企业已经好很多了。”他称。
在他看来,科创板的五套上市标准是有先进性的,更加多元、更加包容。不过,在注册、交易等环节仍有改进空间。
“建议再论证对投资门槛50万的设置,因为如果门槛下调的话,投资人开户可能会增加几倍。”盛希泰对记者说,资本市场也是市场,市场就需要买卖,市场的核心是流动性。
淡马锡吴亦兵:一级市场退出环境变化“翻天覆地”
在谈及科创板两年来的运行状况时,淡马锡中国区总裁吴亦兵表示,科创板最大的意义是开启了注册制先河,提升了上市速度。科创板的设立,推动了创业板规则的改变,推动了A股全市场规则的改变。
“经过几年发展,无论A股市场还是港股市场,上市环境都有进一步优化,一级市场的退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对很多优质科技企业而言,赴美上市已经成为选项之一,而不再是唯一选项。
根据公司最新公布的财报,截至2021年3月31日,淡马锡投资组合净值已达1.86万亿人民币,1年期股东总回报率为24.53%。按标的资产所在地计,中国在投资组合中占比达27%,继续超过其在新加坡本土的投资,可谓实实在在地“重仓中国”。
“现在中国的最大投资机会在于数字化,一代一代的数字化。”在吴亦兵看来,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成为当前中国的根本性趋势。据他观察,中国以前的科技投资更多是To C,但过去两三年To B在中国有很高的增长。中国整个产业链在数字化推动下升级,进入一个加速阶段。很多新兴产业发生根本变化,都是由这一趋势造成的。
平安集团张江:监管设置了显性标准,时间给企业设置了隐性标准
第一届科创板咨询委由48名委员组成,平安集团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张江正是其中之一。
据他介绍,咨询委一方面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给出公正客观的建议供上交所参考,另一方面也会对申请IPO的科创企业补充提问,或建议上交所让企业披露更多有效信息。
在张江看来,监管机构设定的规则更像一个宽泛的及格线,给符合标准的企业以发展空间,但以登陆科创板为目标的企业应该对自身有更高的要求,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监管设置了显性标准,时间给企业设置了隐性标准。”张江认为,判断一家企业拥有不断创新的长期竞争力,最开始可能是看专利和产品数量等,随着企业的发展,比拼的还有企业的内在,如内部机制、核心团队能力、企业家精神等,这些是难以通过客观披露的形式所体现的。
张江坦言,科技创新往往不是靠一个人完成的,而是通过不停的升级和迭代实现,需要不断地激发内部的新一代人创新能力。“企业走下坡路的首要原因,可能是企业家开始走下坡路了。始终保持企业家精神是不容易的,对于科技企业更是如此。”他说。
据他观察,科创板成立两周年来,企业信息披露和招股书的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刚开始各方都还在摸索如何有效披露科创属性,有些中介机构自身的专业性尚不足,并不是很清楚应该披露到什么程度、披露哪些关键指标,以及披露的信息是否有事实作支撑、丰富的举证等。”张江举例称,形容某个公司产品应用全球一流的技术,就需要披露“一流”在什么方面,比如列出的奖项和荣誉与企业是否有相关性,奖项本身的含金量如何等,不能笼统概括。
张江表示,监管是动态的,因为市场是动态的,中国科创的水平也是动态的。“过去不代表现在,现在不代表未来。”他认为,在学习摸索的过程当中整个生态逐渐成熟了。
“对于科创水平、企业生态的包容有时候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我们需要尊重客观规律,给足时间去孕育成熟。”张江说。
中证金融潘宏胜:“硬科技”成色与“试验田”效果
支持“硬科技”发展是科创板的关键属性。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两年来,科创板作为打通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良性循环的重要平台,始终坚守“硬科技”的定位,不断完善相关规则,持续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质效,支持“硬科技”的示范效应初步显现,应该说“硬科技”的成色很足,具体表现为三个“硬”。
一是“硬”在行业,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行业的产业集聚效应初显。二是“硬”在企业,一批细分领域的优秀科创企业崭露头角。三是“硬”在投入,高研发强度成为科创企业成长壮大的有力保障。
据他介绍,目前,311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在2019年和2020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343.22亿元、421.93亿元,研发强度分别为8.70%和9.05%,显著超过同期创业板公司的4.62%和4.84%,以及全市场非金融上市公司的2.11%和2.33%。
“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整体研发力度已处于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前列,2020年的研发强度明显高于同期美国、中国香港、德国、日本非金融上市公司3.21%、1.63%、1.56%和0.76%的整体水平,比以科技股、成长股为主的纳斯达克市场高1.19个百分点。”他表示,对比全球主要市场的同行业公司,仅次于纳斯达克可比公司的整体水平,大幅超过同期香港、日本、德国可比公司。
在他看来,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作为增量改革的重大探索,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创业板等存量市场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资本与“硬科技”高效对接,科创属性得到巩固和强化,科创板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成长性方面,潘宏胜表示,科创板上市公司成长表现亮眼。2020年,科创板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62.4亿元,较2019年增长18.21%,增速高于同期创业板的7.48%和全市场非金融公司的2.98%。
结合上市前情况看,2020年科创板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99亿元,相较于2016年的8.19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6.43%,超过同期创业板和全市场非金融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增速。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营业收入增速超过20%的公司有78家,占比25.08%。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杜卿卿
张苑柯
止水
周楠
相关阅读 科创50、科创100公司引领示范,头部公司纷纷发声提质增效重回报目前已有364家科创板公司积极响应交易所倡议,发布了公司2024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占板块公司总数超过六成。
05-14 21:24 净利润759.6亿 科创板上市公司去年营收总额稳中有升科创板公司全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3977.8亿元,同比增长4.7%,全年实现净利润759.6亿元。
05-01 10:41 证监会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提高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这些方面要求修改后的《指引》适度提高了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及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要求,旨在引导科创企业更加重视科研投入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申报企业质量进一步提升。
04-30 19:02 科创板又一公司摘“U”,未盈利企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科创板累计19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实现盈利并“摘U”,占上市时未盈利企业总数的35%。
04-24 20:40 33家科创板公司披露一季度成绩单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行业表现亮眼截至2024年4月17日配资股是,已有33家科创板公司通过一季度业绩预告、一季报等形式对2024年一季度业绩进行了披露。
04-17 20:26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